这里的核电站,本地人可顶“半边天”

发稿时间:2024-04-11 09:25  【    】

每天傍晚,总有一群骑着电单车的人从台山核电大门岗鱼贯而出,他们操着一口台城话或是客家话,神态轻松地讨论着谁家今天又煲了老火靓汤。

他们都是台山市赤溪镇本地人,居住在离核电基地不远的地方。核电来到身边后,乘着项目发展的东风,他们在核电基地内找到了工作,既实现了“靓汤自由”,不再为乡愁所困,也摇身一变成为“核电人”,投身家乡建设,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社恐”当上讲解员

“台山核电站年发电量可达……”

“核电站梗系安全啦!”

“多恰阿婆,下次过来料。”

在2023年的“8.7”公众开放日活动中,有一个年轻的新面孔,随意切换普通话、粤语、客家话,跟来访的群众科普核电知识、唠家常。

▲罗素婷正在为公众讲解

她是刚刚毕业的本地大学生罗素婷,大半年前她来到台山核电实习,实习期满后,她选择留下来从事核电科普工作。这个决定与她之前的想法其实大相径庭。

“我们这以前就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农村。”小时候,罗素婷觉得家乡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这让她想通过努力读书走到大城市看看。然而,随着核电建设和时代发展,家乡变得越来越繁荣,这令她的想法产生转变,“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而且环境又好,我觉得不比在大城市差。”

离家近、环境好,这让台山核电成了不少当地人的就业“香饽饽”。罗素婷的前辈张雅慈早在十年前就是台山核电展厅的讲解员,她当年正是因为台山核电基地的办公生活条件好才毫不犹豫选择留在家乡、来到核电,而这个选择后来甚至给她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

▲张雅慈在为来宾介绍台山核电

2014年,世界赤溪客属恳亲大会代表来到台山核电基地参观,张雅慈用客家话给现场近400名父老乡亲介绍台山核电。“恳亲大会结束了,很多人认识我了,经常会有人问我爸妈,您女儿是不是在台山核电工作,他们觉得在这里工作挺好的,爸妈听了后很是高兴,老人家高兴了,我也感到骄傲。”

如今的台山核电,本地人可顶“半边天”。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共有1500多名江门市户籍人员在台山公司就业,其中过半来自周边村镇。他们是保洁、是会务接待、是餐厅厨师、是核电站检修工人……他们的身影遍布基地。

这种情况也让身为“社恐”的罗素婷欣喜不已,“走在路上,常常能听到自己的家乡话,让我觉得在这里就像在家一样。”听着熟悉的乡音,罗素婷无比放松。

“花衬衣”换成核电劳保服

家住赤溪镇铜鼓村的文彩强,在台山核电工作已经14年了,如今的他是一名管理着8个班组的勤务主管,而在此之前,他却是亲友口中的“小混混”。

“以前我在外地当厨师,厨房里待多了,每天穿着都是花衬衣大裤衩,花里胡哨的,大家都说我像个小混混。”回忆当初,生性热情开朗的文彩强不禁脸红。2010年,出于对女儿的思念,当他了解到台山核电站里招人,且待遇也不错后,他索性辞去工作回到了家乡,成为一名保洁员,从此也换了一副模样。“来核电之后,我不是穿着整洁的白衬衣、黑西裤,就是干净利索的核电劳保服,身边的亲友都说我大变样!对我老婆说你嫁了个好老公。”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文彩强的脸上堆满了笑。

新的环境,让文彩强的生活产生了新变化,尤其是女儿对他的新工作非常满意,“在这里工作好啊,不用跑到那么远的地方,见都见不到。”此外,工作认真负责、热情周到的他在新岗位上如鱼得水,不仅收获了“万能的强哥”这一称谓,也迎来了此前未曾想过的际遇。

▲文彩强(中)与央视摄制组

2018年,中央电视台在台山核电基地拍摄《核电40载风云录》纪录片,凭借着有呼必应、随叫随到的工作态度以及极强的协调能力,文彩强被安排协助拍摄组搬运、安装设备。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差事,他常常需要跟随拍摄组工作到凌晨1点多,但文彩强却乐在其中。“我不觉得累,反而觉得自己能帮上忙很开心。而且我还上电视了!有4个镜头呢!”

土坯房变成小楼房

台山核电对地方的影响并不止于促进就业。

“很多铜鼓村和钦头村的商家都因为核电的建设发家致富了,铜鼓村有家商店,当时台山核电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很多日用品都是从他们那里批发的。我爸也在铜鼓开了个修车的档口,每到核电大修他都忙不过来。”罗旭雅是台山核电餐厅主任,她的“核电工龄”比文彩强还要长,这些年她不仅见证了台山核电从无到有,也见证了大家的生活变化。

这红红火火的生活,不仅得益于核电建设人员的帮衬,更离不开台山核电在硬件基建上的付出。

▲傍晚时分,台山核电周边的道路一片繁忙景象

自2009年台山核电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台山核电先后支持了赤溪当地20多公里的公路建设和升级改造,其中不乏像G240国道田头杨梅至铜鼓路段的大整修。这些道路极大地改善了进出核电厂区的交通状况,很多设备机械都通过它从外界进入厂区,同时也给附近村民带来了便利。伴随着厂区内核岛拔地而起,路旁村庄的土坯房也“改头换面”变成了一幢幢小楼房,每当傍晚下班,基地外车来车往,路两边人们三五成群,小摊小贩们吆喝叫卖着,这是以往不可想象的场景。

这条繁忙的路,正是核电项目与地方齐发展的缩影。

“以前,铜鼓是个偏僻的小渔村,大山阻隔了这里与外界,铜鼓人要出去看看,或者大山外面的人想来铜鼓探亲,得翻山越岭,至少得走上大半天。现在,随着核电站的建设,修了隧道和马路,村里多了很多去周边城市的班车,小渔村终于开放了。”对于家乡这些年的巨变,罗旭雅深有感触。

▲文彩强与同事们在田地里做窑鸡

“因为核电这个邻居,让钦头村和铜鼓村的人流都多了起来,经济也跟着发展起来,节假日很多人过来游玩,近些年还经常堵车呢!”由于烧得一手好窑鸡,文彩强获得了“台核窑鸡王子”这一称号,在台山核电工作的十几年里,他多次约上同事、亲朋到周边村庄的田地里做窑鸡,也在堵车中不经意地体验了村庄发展的变迁。

“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是风情小镇!”对于家乡的这一新称谓,罗素婷非常骄傲。作为一名工作人员,她也不遗余力地为父老乡亲们传递核电科普知识。未来,罗素婷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核电站,因为核电站已经成为家乡一张非常靓丽的名片,而他们作为“土生土长”的核电人,与核电休戚与共。